查看原文
其他

火 · 作为巨大凝聚力 我的一次火工坊手记

禾牧万穗 原宿自然环保农场 2023-03-23



原宿夜聊的火


考古学家在南非某洞穴中发现一个灶的残骸,将人类控火的最早证明推至100万年前。从惧怕、浇灭火,到接受、控制火,人类开始从独自进食,走向分工控火、取暖,围圈烹饪、进食。人类这一物种的社会性因此提升。


在家家使用空调、暖气的城市,我们对「火」这一随时在流动的橙色温暖之物逐渐生疏、麻木、心生畏惧。而在农场,它的巨大凝聚力则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连接了这里的人、土地、动物,乃至更大的系统。






火 · 作为巨大凝聚力   

我的一次乡野工作坊手记


文字/野猪




凝聚篇 - 篝火夜聊


我们刚到农场的第一晚,就开始了每夜的例行环节「篝火夜聊」!


大家在几块土砖围成的简易小火坑里架起一团橙色火焰,温暖的空气辐射至四周,每个人的脸都变得柔和、幸福~




火坑里烧着的是小胖妈和大强哥下午捡的柴。这些柴柴匍匐在地上经过了一整年的降解,变得松软如海绵,在最需要温暖的季节成为我们的最佳取暖之物!




大家轮流拿火钳控火。每人右手一爪子瓜子,左手一杯甜甜的宁夏八宝茶,在“磕啦磕啦”的瓜子声响中逐渐热络起来。



老吴、杨姐和大强哥喝着农场自酿的白酒——南通花露烧,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农场周边发生的事儿;


崔崔、轩轩、悠悠坐成一排,聊着养生、取着暖;


莹莹和凡凡给大家泡上茶,讨论着城市里未完成的工作。



小墙哥叼着烟,在一边另起一团比人高的火焰,慢慢烧毁农场里的不速之客:一枝黄花,飘来一阵阵陌生、神奇的香气;



此刻火就成为了制造气味的工具。


篝火外圈的烤橘子在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橘子汽水儿味,悠悠地飘入鼻腔,和它的颜色一样温柔;



小墙哥刚烤好的红薯被从中间掰开,是冬日最熟悉的红薯甜味和忽隐忽现的烟熏味;



后来大家又忍不住全体脱下鞋开始烤jio,转过身烤臀部,那股味儿我就不详细描述了吧……



狗子夫妇小黄和小灰吃了几口红薯,趴在膝旁小睡,毛茸茸的脸上映着不停跳动的影子。



院子的地上铺晒着大片大片的胡萝卜。农场的马马葵花经不住美食天堂的诱惑,闯进小围栏,在我们身后咀嚼;毛茸茸的嘴唇像吸尘器,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还没享受多久,这匹矮个儿滇马被老吴直接拉着缰绳拎走~



。。。


每天,这样的场景轮番上演。


我们从抵达的第一天即开始了简单、满足、略显原始的农场生活方式。








造火篇-土灶的搭建




对于以朴门永续的设计理念为哲学根基的自然建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


“与自然合作,而非相互对抗”。



农场一切材料都来源于就地取材和废料再利用。

土灶对面待建的面包窑,已经做好了底座


在不同的场域及环境下,可取的材料不同,因此学习自然建筑技术的底层逻辑,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第二天清晨,我们正式开始这次工作坊的主题:搭建土灶。


我们所有的课堂时间都在户外厨房。

每天开始实践前会先集中讲一讲理论。



我们取粘土作为粘合物,
混入麻绳厂的边角料麻丝作为纤维,
再加水稀释,
通过调整比例,混合成三种不同用途的材料。
崔崔耐心地解释了每一种材料中不同物质的比例、质地及用途:


土团 | 用于建造和塑形

原宿特制的小土团
和我们常见的土团不太一样
更细腻、柔和


粘合剂 | 用于粘合不同材料




填充物 | 用于填充缝隙



即使是同样的材料成分,只是添加的水分、各材料的比例稍微调整了一下,就变幻出多种功能,应用在不同的地方。。。。


土、麻丝和水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
替代了水泥、钢筋等现代材料的功能
比城市里的建造更灵活和富有创造性




设计、定位、砌砖、抹面、填充、垂实、找平,再不停地循环...



虽是寒冷的初冬,但每天都有温暖的太阳挂在头顶!
5个姑娘在阳光音乐和八卦中卖力地干活。为了提升效率,默契地即兴分工,形成流水线。





慢慢地,一个包含两个圆灶、一个迷你保温灶和一个铁板烧的4孔土灶平地而起。



搭建土灶的过程像是一套对于所处环境和当下需求的即时反馈。


工地现场






练习劈砖小技巧,跟大强哥现学的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标杆
感谢小胖妈和大强哥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后援
高质量的削旧砖

我可是最吃苦耐劳的那一个
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
哈哈哈


在实践中,我们依据实际使用场景,灵活地调整土壤、麻丝和水的配比;根据手中劳动的触觉,调整工作方式。


主体基本完成了

用猪油开锅

试火


这些来自土壤,且可以降解回土壤的材料,使得我们所建造的庇护所和生活工具成为大地的衍生物,而非附加品。而建造、使用他们的我们,也因此与自然更加亲近。


我们这次住的茶室






控火篇 - 自然美食

聊到火,怎么能不聊美食!原宿的餐厅里,来自东南西北的小伙伴们每天都带来不同风格的美味!


老吴熬的虾酱是一绝,
不论蘸红薯、馒头,还是配稀饭,
那股虾的鲜味儿都是灵魂。
还有那碗冒着热气的深夜的汤面,
不愧是来自原宿最强主厨之手!


湖南、湖北吃辣省出生的
凡凡和莹莹带来一桌锅气十足的小炒,
算是没丢餐饮从业者的脸。


杨姐做的泡菜,
每天早中晚餐都必不可少,
里面的白萝卜、青萝卜、大蒜都让人回味无穷。


强哥的炒藕片又脆又甜,好久没吃过这么下饭的素菜。



崔崔是大杂烩厨神,
把剩下的食材一扫而空,
每一种味道都融进鲜鲜的汤里。

一天中午大家一起用现做的皮和馅包饺子,生柴火煮饺子。一口饺子,一口大蒜,一口汤,不禁惊呼一声“爽!”


最后一个工作日的晚间烧烤
土灶、烧烤架、火盆、铁板烧齐上阵
大家大快朵颐




农场,真实的可视循环系统


在城市的生活中,
一切事物用品都送到我们手中,
又从我们手中离开,
我们从不参与他们怎么来,
也从不知知晓他们之后会去哪里。
在此过程中人类的形象被放大,
成为系统的中心。


而在农场,
一切来源于土壤,
最后又回归到土壤,
万物之间互相滋养
互相依托互相成就
。。。


在此循环中,
自然、人、动物三者交错、合作、共生,
一个个可视的复杂系统浮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在这复杂、智慧的大网中,
仅仅是一个小节点。
而我们肉眼可见,脑中可想象的
也依然只是更大的系统中的小系统。
这一切本身就已令人无比振奋!


在此呼吁,身处城市的年轻朋友们
有机会多多去乡村实践吧!


最后,祝大家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我们有缘原宿见!

本文作者本尊

刚吃完烤串



作者和御用摄影师

哈哈哈




摄影/白菜
编辑/棉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